“要不是你们及时帮忙调解,俺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过!”6月26日,临清市潘庄镇吴沿村的吴大娘,激动地表达着对村调解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感谢。吴大娘今年68岁,老伴去世后与儿子矛盾频发,日渐疏远。她一人独居,生活饮食都成了问题。
“我们在排查过程中发现老人的现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汇报给了辖区司法所。”该村调解员刘城力介绍,潘庄司法所所长李明接到情况后立即赶往村里了解情况。经过走访调查和与当事老人交流,他们制定了详尽的调解方案。他们首先安抚老人的情绪,并找到吴老太的儿子赵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让赵某明白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利用乡村是熟人社会,亲属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特点,告诉赵某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逃避赡养母亲的行为已经引发邻里的厌恶和反感,继续下去,村里将无人愿意与之来往。调解员通过讲人情、释法理,使赵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答应照料老母亲,并在当天便带着生活用品向母亲认错。
刘城力和李明都是临清人民调解网格中的一员。临清市自上而下划分四级网格:市一级建立1个统筹网格,镇办一级建立16个监督网格,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建立658个独立网格,村(居)一级建立653个责任网格,以100户村民为单位建立1487个基础网格,连同刘城力所在的村调解小组,构成一张民情监控和纠纷调解网络,将调解触角延伸到户,实现全覆盖无缝隙、早发现早处置,弥补人民调解的“真空地带”,把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中。
“村里30户村民为一组,配1名组长,3名调解员,由村里热心肠、有威望、擅调解的村民担任。我们半个月会挨家挨户走访一次,谁家有纠纷就及时开展调解。”刘城力说。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曾经处理的邻里矛盾、夫妻矛盾、赡养问题、交通事故等各类纠纷。“我们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让双方换位思考,心平气和地沟通,慢慢地消除隔阂,化解矛盾。调解结束后,会定期回访,确保每起纠纷能够彻底解决。如果调解不成功,就将纠纷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如今,村民们解决不了的矛盾,会主动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调解。现在村里吵架闹矛盾的少了,村风越来越文明和谐。”提起调解的成效,刘城力欣慰地说。据了解,临清市自2013年5月实施网格化调解模式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487件,调解成功率和调解对象满意率均达99%。
“‘网格化’调解模式可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使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关口前移,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变过去的‘坐等上门、被动应对’为现在的‘主动发现、主动解决’,提高调解质量。接下来,我们会织密调解的行业网格,重点面向医患关系、雇佣关系等不同行业间的纠纷,满足群众多种调解需求,节省司法成本,优化社会治安环境。”临清市政法委书记刘明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