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时节,骄阳似火,人们坐在树荫下都会出汗。然而,在山东省临清市唐园镇李官寨村,人们却在紧张地忙碌着:村边搅拌机轰鸣,一车车搅拌好的水泥被机动三轮运到村内胡同里,一条崭新的水泥路面一尺一尺地慢慢向前延伸。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徐玉生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村整修村内大路10多公里,村内胡同铺设水泥路面10多公里,预计投入130多万元,虽说有上级‘户户通’补贴,可如果没有强大的村集体收入,配套资金都配不起,这些事情连想都不敢想。”
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临清市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引导鼓励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成功探索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4+3”模式。
唐园镇李官寨村就是临清市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典范。
李官寨村从2001年开始种植黄金梨,随着果园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高,村委会成立了“临清康园进出口贸易中心”,并申请注册了“康苑”牌绿色食品商标。黄金梨种植户本着自愿的原则,可以把黄金梨以市场价卖给贸易中心,贸易中心再负责销往全国各地,其中的差价每斤在0.15元左右,比如农户的市场价是每斤2元,公司可以卖到每斤2.15元左右,除去相关费用,每斤大约有0.05元的利润,这个差价利润就归村集体所有,这一项,每年收入3万元左右。
另一个增收途径就是村内的110亩集体土地,村集体利用这110亩地进行小麦育种,麦种比普通小麦每斤要高0.4元,收获麦种后可种大豆等经济作物,这一项村集体每年收入20多万元。第三个增收途径是村集体利用当时空闲的120亩沙荒地建起了标准厂房对外出租,每年的租金有24万元,全部归村集体。第四个增收途径是村集体用村集体的资金和当地的一名企业家建起了一家股份制公司,每年可得分红5万元左右,也归村集体所有。
多渠道增收,多条路发展,李官寨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有了钱,村内的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村民的福利有了很大提高。
在临清市,李官寨村并不是不可复制的个案。临清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临清市在有资产的村居推广4种模式:集体土地经营增收模式,通过流转、租赁、承包等方式,把集体土地有偿承包给种植大户、致富能人或个体企业。闲置土地挖潜增收模式,充分整合坑塘、窑厂及沟边、坑沿、河岸土地等闲置资源,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种植养殖大户、外来投资者等进行有偿转让、承包、租赁。村居开发建设增收模式,在城中村、城郊村、紧邻市场的村等地理区位较好的村居,通过征迁改造进行村集体经营开发,增加村集体收入。集体资产管理增收模式,抓好机井、水泵、变压器、自来水管道等各项集体财产的管理,开源节流、保值增效。
在没有资产的村居推广3种模式:村民土地流转增收模式,以村集体名义把农户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每年给农户一定的承包费。村集体再把流转过来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或外来投资者,收取一定费用,流转出来的差价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特色产业带动增收模式,围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村集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村集体企业,开展农产品销售中介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康庄镇肖庄村依托周边农民种蒜的传统,建起了大蒜市场和大蒜销售合作社,每年的管理费用和利润有3万元左右,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旅游发展增收模式,在拥有丰富生态文化资源的村居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大辛庄办事处近古居以“古井、官道、名人,生态、循环、记忆”为主题,建设农家乐、农家咖啡屋、名人文化馆等,围村全部种植核桃树、沾化冬枣,提升了村庄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截至2016年底,该市600个行政村中有集体收入的村共350个,总收入近4600万元,其中,3万元以上的村173个,占村居总数的28.8%,村级经济“造血”功能显著增强。